明星 

專家學者建議說「老伴、老友、老本」是退休生活的鐵三角,前兩者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暫不討論,後者屬於物質層面,也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問題,「老本」是維持退休後生活蠻重要的依據之一,大家都知道要為未來的退休生活作準備,但究竟何時開始存退休金較適合?還有要準備多少?

 

「老本」準備,越早越好

 

退休金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應退休(收入中斷)後,一直到生命終了為止的生活所需,這段區間的長短很難去作拿捏,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,人類是越來越長壽了,換言之,所需準備的退休金金額要越來越多,所以就中國人慣用的祝壽詞「長命百歲」來推算,退休的越早所需的準備金越高。

 

舉列來說,如果每月的固定費用是3萬元,那一年就需要36萬元,30年的退休金準備是1080萬元,40年的退休金準備是1440萬元,以此類推,活得越久花的越多;但相對的,越早準備這筆錢就越容易達成退休的目標值,存的越久準備的越多。所以退休金準備的邏輯很簡單,就是及早準備,最好是一進入職場就開始準備。

 

現實生活中,以目前國內的就業市場給予新鮮人的薪資水平,大約在27000元附近,可能連基本生活都快要過不下去了,要如何來準備退休金呢?因此務必要有完整的退休金計畫,才能真正享受退休生活,不然恐怕脫離不了「活到老、作到老」的困境。要擺脫此一困境,就如同我們學習第二專長一般,除了原有的工作收入之外,要積極的增加「非工資收入」,當非工資收入累積到足以支應固定支出時,在準備退休金的速度上就會加快,退休生活就更能確保。

 

退休生活始於「非工資收入>總支出」

 

如圖一所示,正常我們的收入高峰會出現在成長期與黃金期這兩個階段,然而隨著家庭的建立使得我們的可支配所得(個人的收入扣除應繳交的稅捐後,所剩下的稱為可支配所得,換言之就是可以真正支配的收入)無法同步表現,進入退休其後因收入減少或失中斷,使得可支配所得也同步進入衰退,所以常態分配的人生,可支配所得的第一高峰期會出現在建立家庭前,因為一人飽全家飽,賺多少幾乎就可以花多少;第二高峰期會出現在退休前,因為子女長大獨立支出負擔減少,加上脫離職場時退休金的加入。其實只要能夠精確的計算餘命及所需金額,在人生最後一秒鐘花掉最後一分錢,是何其完美的結局,但現實人生並不是如此的。

 

就因為現實人生並不是在最後一刻花光所有的錢,因此如何有效的讓日子可以過得安穩無慮,積極做好自身的財務管理工作就相形重要了,最近對於收支的觀念有了近化,以前的重點是「收入-支出 = 儲蓄」,現在近化為「收入-儲蓄 =支出」,更有積極者再進化為「收入-儲蓄-理財 = 支出」。

圖一

 

從觀念的進化過程其實改變並不多,但是如果能確實的奉行則可能產生如圖二的效果出來,在綠色區隔線左邊的投資期初,也許可支配所得並不多,但一人飽全家飽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不大,挪些錢去從事投資動作,藉由時間資本的累積,個人所得到的不光是可支配所得能有效增加而已,同時也可以累積一定的投資知識,當投資進入綠色區隔線右方的回收期時,可能整個可支配所得會來到相對的高檔區,即使退休之後收入減少或消失,所支配所得依舊可以維持在一個高水平,那退休生活就可以過得相對安穩。

圖二

 

 

上述的投資所得並非是靠著勞力去換取,而是借由「錢賺錢」的模式所產生的「非工資收入」,因此,只要原始投資的「母錢」一直存在,它就可以供給您長期而穩定的可支配所得,而且回得越久領得越多,還可以延續到下一代一直給它領下去,那該何時退休呢?就是當您的「非工資收入>總支出」時,以上述的例子來說明,每月的總支出是3萬元,當非工資收入>3萬元時,其實退休生活已經開始,因為不用工作也能有可以支配的所得,至於確切發生的時間點會發生在何時,端視每個人固定總支出與非工資收入間的關係而定,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臨界點的出現是沒辦法速成的。

 

充實財商與投資知識 早日進入退休生活

 

想要退休準備自己的退休金很簡單,只要掌握三個步驟就可讓時間與金錢一起為我們存退休金。

SETP1:越早開始越好,儘早累積時間資本。

SETP2:投資財商腦袋,充實財商與投資知識。

STEP3:掌控現金流向,「收入-儲蓄-理財 = 支出」。

 

如果不在春天播下種子,在夏天耕耘,就感受不到秋收的喜悅,更難以面對嚴冬的考驗;儘早投資很重要,但財商知識更重要,如果不能有效管理財財務狀況,每月入不敷出何來投資所需的母錢(基本投資資金)?金錢就像是小樹一樣,財商知識是它生存的環境,有了好的環境它才能扎下它的根;投資知識是灌溉它的養分,有了好的養分它才能長得像大樹一樣,並結出甜美的果實。退休時,才能享用這甜美果實所帶來的喜悅,您要何時享用呢?當然是越早越好,不是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o秋八月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