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星 
每類顏色的食物都有「一技之長」,巧加利用都有其一定的保健作用。想知道你適合吃什麼樣的食物吧!下面就有答案了!

  紅色食品——令人振奮+補鐵

  假如你生來體質較弱,易受感冒病毒的欺侮,或者已經被感冒纏上了,紅色食品會助你一臂之力,天生具有促進人體健康衛士之一的巨噬細胞活力的功能,巨噬細胞乃是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「殺手」,其活力增強了,感冒病毒自然難以在人體內立足,更談不上生長繁殖了。

至於顏色較辣椒稍淺一些的胡蘿蔔,所含的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,發揮護衛人體上皮組織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,常食之同樣可以增強人體抗禦感冒的能力。
 
除了紅辣椒、胡蘿蔔外,莧菜、洋蔥、紅棗、番茄、紅薯、山楂、蘋果、草莓、老南瓜、紅米等亦具此功。

  紫色食品——賞心悅目+延年益壽

  美國大衛•西伯博士通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,發現紫色蔬果中含有花青素,具有強力的抗血管硬化的神奇作用,從而可阻止心臟病發作和血凝塊形成引起的腦中風。
 
這類食物有黑草莓、櫻桃、茄子、李子、紫葡萄、黑胡椒粉等。如果你患有心腦血管疾患,常與紫色食品「親密接觸」裨益甚大。

   黃色食物——維生素C的天然源泉

  黃色果蔬,如胡蘿蔔、黃豆、花生、杏等的優勢在於富含兩種維生素:一種是A;另一種是D。
 
維生素A能保護胃腸黏膜,防止胃炎、胃潰瘍等疾患 發生;維生素D同有促進鈣、磷兩種礦物元素吸收的作用,進而收到壯骨強筋之功,對於兒童佝僂病、青少年近視、中老年骨質疏鬆症等常見病有一定預防之效。
 
故這些人群偏重一點兒黃色食品無疑是明智之舉。

綠色食品——腸胃的天然「清道夫」

  假如你是一位「身懷六甲」的女士,要想生一個健康聰慧的孩子,那麼請務必親近綠色蔬果。因為綠色蔬果中含有豐富的葉酸,而葉酸已被英美等國 優生學家證實為防止胎兒神經管畸形(如無腦、脊柱分裂等)的「靈丹」之一。
 
同時,大量的葉酸還是心臟的新殺手——同型半胱氨酸的「剋星」,可有效地清除血液中過多的同型半胱氨酸而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。
 
此外,綠色蔬菜也是享有「生命元素」稱號的鈣元素的最佳來源,其蘊藏量較通常認為的含鈣「富礦」牛奶還要多,故吃「綠」被營養學家視為最好的補鈣途徑。

  黑色食物——益脾補肝的女性食品

  紫菜、黑米、烏骨雞等黑色食品走俏日本餐桌,在東瀛掀起了黑色食品熱。究其原由,乃因此類食品具有以下優勢:
 
一是來自天然,所含有害成分極少;
 
二是營養成分齊全,質優量多;
 
三是可明顯減少動脈硬化、冠心病、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的發生機率。
 
此外,各自尚有其獨特的防病本領,如黑木耳防治尿路結石,烏骨雞調理女性月經等。你萬不可冷落它們。

  白色食品——蛋白質和鈣質的豐富源泉

  雖說在總的營養價值方面排名末位,但「未位淘汰制」並不適用於它,因為它也有獨到之處,如冬瓜、甜瓜、竹筍、花菜、萵筍等。
 
這些食品給人一種質潔、鮮嫩的感覺,常食之對調節視覺與安定情緒有一定作用。對於高血壓、心臟病患者益處也頗多。

Oo秋八月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明星 

豆腐的雛形

中國內地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,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腐製品的國家。豆腐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漢代。
 
兩漢時,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製水磨。農民把米、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,磨出糊糊攤在鍋裡做煎餅吃。
 
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,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。農民種豆、煮豆、磨豆、吃豆,積累了各種經驗。
 
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,終於用原始的自澱法創製了最早的豆腐。

豆腐的種類

豆腐有南豆腐、北豆腐、老豆腐、嫩豆腐、板豆腐、圓豆腐、水豆腐、凍豆腐、包子豆腐等,分別都是豆腐的鮮貨製品(包括豆腐乾、豆腐皮、豆腐腦等);豆腐的發酵製品,有臭豆腐、乳腐、長毛豆腐等,這些都是內地人民傳統的副食品。

豆腐的性質

豆腐性味:甘鹹、寒平、無毒。歸經:入肺、大腸。功效:清熱利尿,益氣寬中,消脹散血。

主治:大便下血,白濁,白帶,乳少;外用燒燙傷,下肢潰瘍。

豆腐的食療作用

豆製品的種類較多,豆腐、豆漿、豆腐皮、豆腐渣,腐醬鍋粑等均可作藥用。
 
現代科學分析證明,豆腐的營養和牛奶差不多,豆腐味道鮮美,不僅可以佐餐食用,且藥用價值亦頗高。
 
豆腐用石膏或滷水點成,含鐵、鈣和鎂鹽較多,以小兒骨骼與牙齒生長有特殊意義;而鎂鹽對心肌有保護作用,故適合於冠心病患者食用;豆腐中的谷固醇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。

據報道,日本婦女以吃豆腐來代替吃飯,進行減肥健美。
 
另外,豆腐中植物蛋白量豐富而且質量好,含糖也較少,最適合於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食用。
 
可以說,豆腐是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臟病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的有益食品。

但由於豆腐含嘌呤較多,因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,不宜吃豆腐。

Oo秋八月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明星 
是否遵循各種營養忠告,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定。

每天要喝8杯水?
多數人認為,每天喝8杯水(約2000毫升)有益健康。

但近幾年,國外有些報導提出不同意見。有專家指出,不一定每天必須喝足8杯水,喝太多水也會為身體帶來麻煩。

營養專家指,喝水和攝取熱量一樣,“需要多少,就補充多少”,目前根本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說,多喝水就能多排毒。而且,水喝太多,有電解質不平衡(鈉、鉀離子大量流失)、水溶性維生素(如B群及C)容易流失等問題。

那麼究竟太多、太少是指多少量?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才恰當?
 
科學研究指出,人體每天從尿液、流汗或皮膚蒸發等流失的水分,大約是 1800~2000毫升,所以才說,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補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。
 
但2000毫升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,應該把食物裏的水分一併算進去。其實,我們每天吃的各種食物內含很多水分。
 
例如,大部分蔬菜、水果90%以上是水,而像雞蛋、魚類中也有大約75%的水。
 
粗略估計,我們吃一餐飯,至少可以由食物或湯裏攝取到300~400毫升的水。
 
因此,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攝取的1000~1200毫升水分,我們每天只要再喝1000~1200毫升開水,平均上午2杯、下午2杯,就算基本達到要求。

不過,水的需求量必須視每個人所處環境(溫度、濕度)、運動量、身體健康情況及食物攝取量等而定,沒有標準值。有些人的確需要多喝一點水,包括痛風、腎結石患者,保險的方法是遵照醫生建議。

綜合維生素有益健康?

曾有醫學科普文章指出,維生素不是多吃多補,所以不要去吃單劑補充品,如維他命E、鈣片等,但每天可以吃一顆綜合維生素,安全又實際。

不過,現在卻又有營養專家提出警告,連每天吃一顆綜合維生素都可能出問題。

因為,某些綜合維生素裏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劑量,高到超過了安全值,而且愈來愈多研究也指出,高劑量的維生素對健康及預防疾病沒好處,反而會增加某些疾病的風險。

例如,最近幾個國外大型研究指出,血液中維生素A濃度高的人,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比較高。另外有研究發現,攝取過量維生素A,會增加兩倍的骨折風險。
 
而且,我們攝取的維生素A會累積在體內,不像水溶性維生素(如B群、C)能隨尿液排出體外。

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“安全攝取上限”,成人每天維生素A的攝取量,包括來自食物及補充品,總計不宜超過3000微克。但有些國外的綜合維生素裏,維生素A劑量單顆就高達4500微克,已經超過安全攝取上限。

另外,國外也有研究發現,某些抗氧化維生素,如維生素C,吃高劑量(超過500毫克)反而會變成促氧化劑,增加身體氧化壓力,損害細胞。

另一個被研究證實攝取過量會增加心臟病及癌症風險的是礦物質“鐵”。
 
50歲以下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鐵10毫克、女性則需要15毫克;超過50歲的人,不論男女都減少為每天10毫克。至於上限攝取量則是40毫克。

膽固醇高的人不能吃海鮮?

常聽到膽固醇數值過高的人說,他不能吃海鮮,因為蝦貝類含太高的膽固醇量。

但實際上,營養專家們說,這些人更應該注意的是飽和脂肪高的肉類及其他食物。

因為,食物中飽和脂肪對膽固醇的影響,遠比食物本身含的膽固醇大許多。

營養界一般會用“膽固醇、飽和脂肪指數”來衡量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,而不是單看食物裏的膽固醇含量。

若以這個指標來看,蝦、蟹等一般人認為膽固醇高的食物,其實和精瘦的紅肉或去皮的家禽肉差不多。而且,魚類、海鮮的脂肪含量都很低,還是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。

所以,對於膽固醇高的人你不妨這麼吃:

1、避開高飽和脂肪的紅肉(尤其是五花肉),限量吃瘦肉。

2、不吃海鮮裏膽固醇集中的頭部及卵黃。

3、少吃飽和脂肪很高的零食點心,如霜淇淋、蛋糕。

4、最後,老掉牙的原則永遠管用,那就是要注意飲食均衡。如果心中有限量的觀念,例如每星期吃一次,且不過量,基本上都不會有問題,也就不必忌口,完全不敢碰。

吃水果可以取代吃青菜?

有些人不愛碰蔬菜,乾脆吃水果來替代。但水果真的可以取代蔬菜嗎?

問遍專家,大家都不贊成,因為:

其一,水果的熱量比蔬菜高,糖分含量也高,有些慢性病人,如糖尿病、血脂異常者反而需要控制攝取量。有些人用喝果汁替代吃水果,更加錯誤,因為少了重要的纖維,更糟糕。

其二,蔬菜中的礦物質含量比較高,尤其是深綠色葉菜,集合豐富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及植物性化學物質,每天不能少,相較之下,水果裏含較多的是維生素。

其三,健康飲食的基礎之一是“多元化”,也就是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愈多愈好。專家提醒,即使蔬菜本身,也不是只吃綠色葉菜就能滿足,還要攝取紅、黃、橙、紫等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;水果也是,每天2種,常變換,才能充分攝取不同食物中不同的營養素。

不過,水果最大的優勢是能生吃,不經過高溫烹調,比從蔬菜裏容易多攝取到一些遇熱容易遭破壞的維生素,例如維生素C、維生素B群。

纖維攝取愈多愈好?

纖維對健康很重要,日常飲食中要多攝取的觀念一再被強調。聽起來,纖維似乎是吃愈多愈好。如果你也這樣想,那可錯了。

儘管纖維的好處可以列一長串,包括預防便秘、減低多種癌症風險、降低膽固醇及血脂、幫助控制血糖及體重等。
 
不過,目前理想的纖維攝取量是每天 20克~35克。因為,長時間大量攝取纖維會阻礙我們吸收重要的礦物質,如鈣、鐵、鋅、銅等。
 
不止如此,蔬菜(纖維的主要來源之一)裏的草酸、植酸也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利用。

其次,纖維容易帶來飽足感,所以,當纖維類食物吃得很多,占了胃容量,其他食物相對就會吃得少,這對一些胃口小的人或是老年人來說,反而造成熱量攝取不足,或蛋白質、脂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也攝取不良的情況。

吃宵夜一定會發胖?

許多減肥資訊告訴我們,不想發胖的話,晚上不要吃太多東西,尤其要跟宵夜說再見。但是國外研究調查卻發現,你在什麼時間吃比較多東西,和體重增減並沒有絕對關聯。

美國農業部將一群體重超重的女性分為兩組,一組在中午之前就吃下70%的一天所需熱量,而另一組則在接近晚餐時間吃,結果並不影響她們的體脂肪率。
 
另一個美國官方的大型調查也指出,晚上吃了多少東西,和10年之間體重的變化無關。

專家認為,體重會增加,主要還是因為吃進的熱量比消耗掉的多,因此,維持健康體重最重要的一件事——控制每天攝取的總熱量。

所以,如果問我們可否吃了豐盛晚餐後還大啖宵夜?這要視個人生活形態而定。基本上,在活動量較大的時間,攝取較多熱量,比較恰當。
 
上班族下了班回家,多半賴在沙發上或做些靜態活動,消耗熱量並不多,相對于白天的活動量,營養專家認為,晚餐不適合吃得比早餐和午餐多。
 
而且,宵夜或晚上邊看電視邊吃的零食往往是多出來的熱量,吃了累積起來,當然發胖。尤其一吃完,倒頭就睡,更不好。因為睡眠時,我們的新陳代謝率會下降大約10%,太接近睡眠時間吃東西,理論上就容易把沒用掉的熱量堆存起來。

如果你一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眠,最好在睡前2小時吃完,並避免油脂高的食物。
 
油膩食物會讓消化變慢,延緩胃排空時間,有些人因此會在夜裏睡不好,甚至影響隔天一早的食欲,讓最重要的早餐吃不下。宵夜的熱量控制在200卡左右。
 
比較好的選擇:一杯低脂牛奶加2~3片蘇打餅、清淡的湯麵或鹹粥、燕麥片、紅(綠)豆湯等。

Oo秋八月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